繁星丨古琴之雅俗

作者:网络
左侧宽880
左侧宽880

汉代雅乐渐微,俗乐日盛,也是古琴文化在民间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古琴逐渐确立了七弦十三徽的形制,蔡邕的《琴操》分类著录了“五曲、九引、十二操”并“河间杂曲二十一章”;其中保存了先秦时期一些古琴曲,但更多的是汉代民间创作、流行的琴曲。而蔡邕自己创作的《青溪五弄》、司马相如琴挑卓文君,以及蔡琰创作的《胡笳十八拍》琴曲歌辞,是有信史可考的文人参与琴曲创作的证据。《饮马长城》《梁甫吟》《箜篌引》等则是采自民间,又“披之管弦”的相和歌,是文人间接参与琴曲和琴歌创作的证明。

但这并不足以影响后世文人参与古琴文化的发展。对文人参与古琴发展起到决定性影响的,是“魏晋之风”。以“竹林七贤”、“兰亭名士”和陶渊明为代表的魏晋名士,援佛道入儒,“越明教而任自然”,他们各以妙章行世,复以玄谈、书法、音乐和酒抒发性灵,啸傲林泉;其清峻通脱、风流自赏、不流世俗的精神,构建和完善了士人的人格基础。而琴,正是他们“导养神气,宣和情志”的“道器”,犹如他们手中的健毫、杯中的杜康。嵇康的“广陵散绝”和陶渊明的“无弦琴”,更是潜隐于历代士人心底的美丽遗梦。

正因为士人的参与,古琴才有其独特的人文性。琴曲中包含的题材和情感,我们都可以从他们留下的吟咏中一一找到相对应的诗文。所以明初《太古遗音》以下琴谱多说:“左手吟猱绰注,右手轻重疾徐,更有一般难说,其人须要读书。”“学琴必须要有文章、能吟咏者,易知其妙。”

然而,奇怪。我们今天看到的历史上留存下来的琴曲,大多无真实的作者署名;有的琴曲在不同的琴谱中也署有不同的制曲者。像清代庄臻凤、程雄那样自己制曲刊印琴谱的,只是个例。很多琴曲是矫托古圣先贤所制,有的甚至是假托神人所授,梦中所得。而且,这种情况也不见有人指出,至今是人云亦云。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独特的文化现象。

除了客观上不少琴曲本来就是民间创作,来自民间;大概只有一个原因可以解释这样的现象。那就是宋代把琴书和琴乐列在“六艺”之外,并将古琴比于“教坊琵琶羯鼓之流”以后,制曲者故意隐名不彰使然。这与琴人“黜俗归雅”,强调古琴的神圣性,强调古琴乃“圣人之作”、琴曲乃 “圣人之乐”,其实是一个意思。

标签: 古琴文化 文人参与 魏晋之风 琴曲创作 文化现象

左侧宽880
左侧宽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