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考古发掘所见到的最早的“琴”类乐器实物,为1978年在湖北随县战国时期曾侯乙墓出土的十弦琴,其年代约在公元前433年,距今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曾侯乙墓十弦琴通体涂布厚黑漆,全长 67 厘米。面板长 41.2厘米,宽 18.1 厘米,浮扣在底板上形成音箱,与现今通行的琴相比要短很多。
此琴用整木雕成,由琴身和一活动底板构成,分音箱和尾板两部分。琴面圆鼓有波状起伏,无徽。琴身下面垫放的活动底板,形制大小基本与音箱底面吻合。琴通髹黑漆,出土时仍光泽柔润。这件十弦琴除了弦数不同之外,其 “半箱式”音箱也与今天所见唐、宋琴的合体“全箱式”有异。但其在面板、底板、岳山、弦轸、雁足的主要结构形制及缚弦的方法上,则与今日之琴基本一致。演奏时,只能弹散音(空弦音)、泛音或幅度较小的滑音。
曾侯乙墓中的十弦琴与马王堆汉墓的七弦琴为半箱式,但因半箱式琴大多出土于楚地,又被称为“楚式琴”。
参考资料:
[1]王子初:《马王堆七弦琴和早期琴史问题》,《上海文博》,2005年,第29页。
[2]周宇宁:《由马王堆汉墓半箱式古琴简要研究古琴形制发展》,《收藏与投资》,2021年,第50页。
[3]古琴资料网:《战国古琴〈湖北随县战国初期曾侯乙墓十弦琴〉图片及鉴赏》,
[4]个人图书馆:古琴样式大全,
[5]文中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
音博文化传播项目团队
出品:星海音乐学院音乐博物馆
承办:音博文化传播项目团队
负责人:郑敏
执行负责人:王晓青/李灵漫
总监制:郑敏/王晓青
内容总监:郑敏/李灵漫
视觉总监:王晓青/麦晓琳
视觉设计:李嘉/戚文怡
项目秘书:陈颖君/黄嘉嘉
文献翻译:杨绮桐
执行:音博文化传播志愿者团队(撰文丨研究生2021级李婧,编修丨张倩,传播助理丨艺管系2021级刘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