碣石调·幽兰操
2500年前,有一首著名的古琴曲《碣石调·幽兰》,在历代文学作品中,充满溢美之词的描述,给这首古琴曲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
宋玉《讽赋》:“臣授琴而鼓之,为《幽兰》《白雪》之曲”。司马相如的《美人赋》也提到琴曲《幽兰》:“遂设旨酒,进鸣琴。玉钗挂臣冠,罗袖拂臣衣,抚弦而为《幽兰》之曲”。晋代陆机《日出东南隅行》:“馥馥芳袖挥,泠泠纤指弹。悲歌吐清响,雅舞播《幽兰》”。南北朝刘宋诗人谢惠连《雪赋》:“楚谣以《幽兰》俪曲”;中唐诗人白居易《听〈幽兰〉诗》:“琴中古曲是《幽兰》,为我殷勤更弄看。欲得身心俱静好,自弹不如听人弹”。
东汉蔡邕博学多才,精通天文、音律、书法、文章,还善琴艺,有琴学著作《琴操》和《琴赋》。传世。《琴操》:“《幽兰操》者,孔子所作也。”进而对孔子的遭遇进行评述“孔子历聘诸侯,诸侯莫能任。自卫反鲁,过隐谷之中,见芗兰独茂,喟然叹曰,夫兰为王者香,今乃独茂与众草为伍,譬犹贤者不逢时,与鄙夫为伦也。”“乃止车援琴鼓之云:习习谷风,以阴以雨;之子于归,远送于野;何彼苍天,不得其所!逍遥九州,无所定处;时人谙蔽,不知贤者;年纪逝迈,一身将老!自伤不逢时,托辞于芗兰云。”蔡邕认为,《碣石调·幽兰》为孔子晚年所作,评论是中肯的,考证也最具权威。
孔子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春秋时期的伟大音乐家。
《史记·孔子世家》所记:孔子拜师襄为师学习古琴演奏,学了十多天,也没增学新曲。师襄说:“可以学些新曲了。”孔子说:“我虽然已经熟习这首乐曲旋律,但还没有熟练地掌握演奏的技法。”过了些时候,师襄又说:“你已熟习这首曲演奏的技法了,可以学些新曲了。”孔子说:“我还没有领会这首乐曲的情感意蕴”,进而又说“我还没有体会出作曲者是怎样的胸怀。”过了些时候,孔子肃穆凝坐,沉静深思,接着心旷神怡,显出志向远大的样子,“我终于体会出作曲者是个什么样的人了,他的肤色黝黑,身材高大,目光明亮而深邃,好像一个统治四方侯的王者,除了周文王又有谁能够如此呢!”师襄子恭敬地起身离位,给孔子拜了两拜,说:“当初我的老师传教时告诉我,这就是《文王操》啊!”这段演奏《文王操》的生动记述,《孔子世家》《孔子家语》均有记载。“操”的引申义指品行、操守,习练《文王操》,心中顿悟文王的高大形象和品格,让我们看到孔子深邃的音乐境界。
孔子晚年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整体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对《诗经》的编订而言,司马迁认为,“古者《诗》三千余篇”,孔子删订为《风》《雅》《颂》305篇,史称“诗三百”,“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三百零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史记·孔子世家》)。《诗经》洋洋三百零五篇,孔子不但能用鼓琴或击磬演奏,还能亲自演唱,与人唱和,乃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毛诗序》),令我们肃然起敬。
从《史记》《论语》等篇章中,多有孔子击磬、鼓琴和歌唱的记述。“孔子以《诗》、《书》、《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六艺,指礼、乐、射、御、数、术,为孔子教授弟子的内容,由此可知,除“礼射御数术”外,孔子还是春秋晚期的音乐教育家。
现存的《幽兰操》最早谱本为唐人手抄文字谱,全称为《碣石调·幽兰操》,清末学者杨守敬在日本访求古书时偶然在《古逸丛书》中发现,得知原件保存在日本京都西贺茂的神光院,成为日本的国宝。 古琴记谱方式唐宋以后才用减字谱,而《碣石调·幽兰操》是目前唯一用文字标示琴曲演奏的孤本文字曲谱,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全谱分为四拍,共224行,每行20到24字不等,共有4954个汉字,这些文字详细记录了这首乐曲在演奏时的指法和弦位,如左手按某弦某徽几分,右手如何弹奏,同时还有大量的有关节奏、速度的文字提示。我们现当代音乐界只能依照驻日公使黎庶昌所编的《古逸丛书》的刊影件,整理制谱并演奏,目前,已有管平湖等古琴大师们的演奏视频,时长约10分钟,可以聆听欣赏。
《碣石调·幽兰操》文字谱本早已在日本湮没无闻,穿越千年时空,春秋时代也遥远得看不见面影,而孔子创作的古琴曲,琴声悠悠,让我们仿佛看到一簇芬芳的幽兰,绽放在华夏大地上。
幽兰
扩展阅读:《红楼梦》中的贾宝玉看到林黛玉弹琴时用的谱子,惊呼“妹妹近日愈发长进了,看起天书来了。”这种古琴“天书”发明于唐代并一直沿用至今。所谓“减字”,就是将古琴的演奏技法术语所用的字加以简化,比如弹琴时右手的“勾、剔、抹、挑”,就变成了“勹、易、木、乚”;左手的“吟、猱、绰、注”,就变成了“亽、犭、丄、氵”;再加上弦数、徽位的提示,就形成了减字谱。文字谱是用文字标注左右手的技法指法、音位弦数和徽位以及演奏速度、旋律强弱力度的记谱方式。
《红楼梦》八十六回中“寄闲情淑女解琴书”中,林黛玉:“若无知音,宁可独对着那清风明月,苍松怪石,野猿老鹤,抚弄一番,以寄兴趣,方为不负了这琴。” “若必要抚琴,先需衣冠整齐,或鹤氅,或深衣,要如古人的像表,那才能称圣人之器,然后盥了手,焚上香,方才将身就在榻边,把琴放在案上,坐在第五徽的地方儿,对着自己的当心,两手方从容抬起,这才身心俱正。”这段话可以侧面看出《红楼梦》后四十回作者高鹗对古琴欣赏的高雅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