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庵梦忆》晤言20【百日挑战21】绍兴琴派&古琴减字谱入门

作者:网络
左侧宽880
左侧宽880

【今日导读】有据可查的古琴四手联弹场景

丙辰,学琴于王侣鹅。绍兴存王明泉派者推侣鹅,学《渔樵回答》《列子御风》 《碧玉调》《水龙吟》《捣衣环珮声》等曲。

丙辰:1616年,张岱20岁。这里拓展一个干支纪年法的小常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明明有10天干和12地支,组合出来却只有60年,按照排列组合的话应该是=120年啊?对吧?所以这里涉及一个干支纪年的组合小原则,天干的奇数序列只能和地支的奇数序列组合,而偶数序列则只能对应组合偶数序列。即天干第1位的“甲”只能和地支的第1/3/5/7/9/11位组合,得到甲子、甲寅、甲辰、甲午、甲申、甲戌六个年份,其他以此类推。故120个组合少了一半,只剩60个。每过60年逢一甲子年,所以武侠小说里常说“一甲子内力”(60年份的内力)就是由此而来。

王明泉,王侣鹅:都是明末琴师

【本段不用翻译】

(图文无关)

戊午,学琴于王本吾,半年得二十余曲:《雁落平沙》《山居吟》《静观吟》《清夜坐钟》《乌夜咏》《汉宫秋》 《高山流水》《梅花弄》《淳化引》《沧江夜雨》《庄周梦》,又《胡笳十八拍》《普庵咒》等小曲十余种。

戊午:1618年。

王本吾:松江人,明末琴师。

【这句也不用翻译】

(图文无关)

王本吾指法圆静,微带油腔。余得其法,练熟还生,以涩勒出之,遂称合作。同学者,范与兰、尹尔韬、何紫翔、王士美、燕客、平子。与兰、士美、燕客、平子俱不成,紫翔得本吾之八九而微嫩,尔韬得本吾之八九而微迂。余曾与本吾、紫翔、尔韬取琴四张弹之,如出一手,听者駴服。后本吾而来越者,有张慎行、何明台,结实有余而萧散不足,无出本吾上者。

油腔:这里不能理解成油腔滑调,而是指王本吾有时候会太过于注重技法,所以在吟猱之时过于取巧显得有些浮滑。

范与兰:明末清初艺人,好琴,喜种兰花及造盆池小景,后文有单独的一篇《范与兰》。

尹尔韬:字芝仙,号袖花老人。山阴人,通音律,崇祯年间受中书舍人,定乐谱,明亡后,隐居不出,著有《原琴正议》(原琴玩家确定不看看嘛?!哎嘿~)、《审音奏议》、《松风阁琴谱》等。

燕客:张岱的侄子,张萼,见《天砚》篇。大家应该还没忘记这个鸡贼的小子。

平子:张峰,字平子,张岱之弟,有诗名,后面的篇目还会提到他。

駴服:骇服,见《自序》一篇。

【本段译作】王本吾弹琴的时候指法圆润恬静,但是有时过于注重技巧而显得有些微浮滑。我学习到他的弹琴技法,并在学习熟练之后返璞归真、回归“生疏”的状态,以擅用重音停顿等技法的古拙风格出师,于是与王本吾互相切磋合作。一同学习的人有范与兰、尹尔韬、何紫翔、王士美、燕客、平子。范与兰、王士美、燕客、平子都没有学成。紫翔学到王本吾琴艺的十之八九,但稍显稚嫩;尔韬也学到王本吾琴艺的十之八九,但有点迁直不知变通。我与本吾、紫翔、尔韬曾经摆出四张琴四人起弹奏,琴声和谐就像只有一个人在弹奏,在场的听众都惊叹佩服。在王本吾之后来到越地的琴师,有张慎行、何明台,琴艺基础甚是扎实而曲调不够潇洒、不够婉转悠扬,这些人中都没有超过王本吾的。

(图文无关,图源网络,侵删,海涵)

【本篇简析】

在本篇之后的第三卷,张岱还写有《丝社》一篇,是讲他和几个好朋友共同组建琴曲社团的活动,“每月必三会之”的事情。如同《红楼梦》大观园里的众小姐结诗社是一样的雅趣。

琴音,对于中国传统文人,是一种不能、也不会被任何人、任何事所异化的自由象征。是张岱青年时的雅逸,是张岱晚年时的寄托。而回忆中的丝社,之于他个人,都是醉人的清晨、黄昏中,和友人相期的琴音、酒歌、笑谑、诗文……又是一番“痴人说梦”!

本篇其实并不涉及过多的感情倾诉。因此拉回正题,我这里仅仅说一说这篇短文中体现的张岱的个性,关于情感之类到《丝社》一篇再说。

这篇先用王侣鹅(从2年间张岱仅从他这里学会五六首曲子,就能看出这不过是一个只会几首琴曲的微末流派传人,技艺恐怕称不上高超)递进到王本吾,“半年得二十余曲”,显然,王本吾比王侣鹅就强了不止一筹。

然后再递进一步,张岱写他很快出师,并能根据个人的审美倾向演奏出自己涩勒古拙的风格,可见张岱本人对于学琴是很有天分的,而且和其师王本吾的“圆静而微带油腔”、及后文的“微嫩、微迂”的两位同学相比,他更善于变通,意趣高古,不走柔媚的路子,更像“大巧不工”的重剑,风格迥异其余几人。

最后再进一步,写在王本吾之后来到绍兴的琴师,都不如王本吾。我们看看,是谁作出这个评价?张岱!可见,在他个人的认知里,张岱自己对琴艺的理解是超出上述几人,自成一家的。尤其是其中的尹尔韬,后来这个人成为皇家乐师,可见水准已经很好了。张岱这篇文章更是隐隐含着自己琴艺水准不在其师王本吾、其友尹尔韬之下的傲然。

当然了,张岱还写了“四琴联弹、如出一手”的情景,可见,他并不是在拉踩,而是认为在同一水准的琴师,虽风格不同,审美各异,但若心志意趣多有默契,或许即“如出一手”,即余韵可感!可见,他对友人们是认同的。并不是孤高。

分析完了这篇短文体现的张岱的性格,再说说其审美意趣。张岱后来曾专书与何紫翔论琴:“吟揉绰注,得心应手,其间勾留之巧,穿度之奇,呼应之灵,顿挫之妙,真有非指非弦、非勾非剔,一种生鲜之气,人不及知,己不及觉者,非十分纯熟,十分淘洗,十分脱化,必不能到此地步。盖此练熟还生之法。”(《琅嬛文集·与何紫翔》)这就是他自己对于“练熟还生”境界的解释,这与我们熟知的、擅画竹的郑板桥《题画竹》中“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的境界可谓同根同脉。“涩勒”乃洗去纯熟,洗去技巧,练熟还生,而至心手合一。可知张岱推崇的美学观念如那则“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公案,是绚烂而臻于质朴的意蕴。

以上就是我通过这样更像说明文的一则小短文对张岱个人形象的分析。其余相关故事请等《丝社》一篇吧。

(图文无关,图源网络,侵删,海涵)

作者按——

算是稍微拓展一下,古琴的减字谱非常符合中国人的认知习惯,和汉字的逻辑一致,因此对于乐盲或者只有点很浅薄的乐理知识、而又想接触一门乐器的人(比如我)来说,非常适合入门,或者说极易入门。怎么个极易法呢?沉下心来,在网上找一段教学视频,花个10-30分钟即可以理解减字谱。当然这玩意易学难精。《红楼梦》第86回「寄闲情淑女解琴书」一章中,曾提到减字谱——

……宝玉一面说话,一面瞧着黛玉看的那本书。书上的字一个也不认得,有的像“芍”字,有的像“茫”字,也有一个“大”字旁边“九”字加上一勾,中间又添个“五”字,也有上头“五”字“六”字又添一个“木”字,底下又是一个“五”字,看着又奇怪,又纳闷,便说:“妹妹近日愈发进了,看起天书来了。”……(之后林妹妹嘲笑一句宝玉不学无术,然后)黛玉道:“不用教的,一说便可以知道的。”宝玉道:“我是个糊涂人,得教我那个‘大’字加一勾,中间一个‘五’字的。”黛玉笑道:“这‘大’字‘九’字是用左手大拇指按琴上的九徽,这一勾加‘五’字是右手钩五弦。并不是一个字,乃是一声,是极容易的。还有吟、揉、绰、注、撞、走、飞、推等法,是讲究手法的。”……

(减字谱图例)

有兴趣的去看原文吧。

正如林妹妹所说,认识减字谱“是极容易的”,像这样简单地学个1-2小时之后,磕磕绊绊地谈一谈《沧海一声笑》等结构简单的谱子还是可以做到的。至于要熟练地掌握,并能够欣赏琴音,就不好说了,确实要看天资、熏陶和勤奋程度。_(云堇-偷笑)

标签: 陶庵梦忆 绍兴琴派 古琴减字谱 王本吾 琴师

左侧宽880
左侧宽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