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武昌主簿吴亮君采,携其友人沈君十二琴之说,与高斋先生之铭、空洞之文、太平之颂以示予。予不识沈君,而读其书,乃得其义趣,如见其人,如闻其十二琴之声。予昔从高斋先生游,尝见其宝一琴,无铭无识,不知其何代物也。请以告二子,使从先生求观之此十二琴者,待其琴而后和。元丰六年闰八月。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注释
主簿是古代官名,是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
高斋:高雅的书斋,常用作对他人屋舍的敬称。
赏析
苏轼并不象他自谦的那样“素不解弹”,而是对于古琴有着很深的感情和造诣。这可以从他一生所作众多听琴、弹琴、论琴的诗文中得知。他的审美趣味,应该是比较传统的。这首诗讲了一个弹琴的道理:一支乐曲的产生单靠琴不行,单靠指头也不行,还要靠人的思想感情和技术的熟练。琴不难掌握,指头人人有,但由于人的思想感情和弹琴技术的差异很大,演奏出来的乐曲是否悦耳可就大不一样了。
诗里用了两个提问,让读者去思考。其实这是一个复杂的美学问题:产生艺术美的主客观关系。
该诗哲理性很强,富有禅机。佛教视有为无,视生为灭,追求无声无形不生不减,音乐的真实即虚无,所以音乐无所谓真实与否,要以“谐无声之乐,以自得为和”、“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通过内心的感受而自得、反悟禅道。《题沈君琴》否定了琴、指两者和音乐之声的关系,其思想和《楞言经》“声无既无灭,声有亦非生,生灭两圆离,是则常真实”相通。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